709 意外之喜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umiwx.org

    要不然的话,就算不是什么滔天大案,也会让很多的士子仕途蒙受阴影。说不定两年之后的会试,国子监的这些学子就名落孙山了。

    当然更严重的,那就是大明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将一蹶不振,文官系统将失去他们培养人才的摇篮。

    真的要是发生这样的一些事情,那肯定是没办法接受的。只是很可惜,现在的主动权根本就不在他们的手里,因为有些人做的一些事情,已经触犯到了皇帝的逆鳞,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也确实是越线了。

    熟读四书五经,能够写出来锦绣文章,代表真的就是一个栋梁之才,很有可能就是个迂腐之辈,很有可能也就是一个只会书生误国的典型。

    茹瑺现在算得上深有感触,甚至有那么点悔之莫及!

    黄湜黄子澄是何许人也?

    这是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殿试第三,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

    这绝对是很多人认为的英才,是很多人看好的一些栋梁之才。但是这么些年,也就是在洪武皇帝时期,黄子澄的仕途看似发展的不错,但是也谈不上多么的亮眼,只是一个探花的升迁模式而已。

    探花而已,根本不算什么,每三年就会出现一个探花、一个榜眼,以及一个更加耀眼的状元。在翰林院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编修、修撰,只能修修书、积累一些经验。

    很多当初金榜题名的状元,或许他们最高光的时刻也就是金榜题名的时刻。很多的状元,他们的仕途也未必就能够多么的高光,甚至不如很多当初金榜题名时比他们位次低的同窗。

    虽然黄子澄的仕途不算顺利,但是在士林,他的名声可以说相当不错的。他到底是有些才华的,起码是在精通经史的同时,他的诗文委有造诣。

    而方孝孺呢,自幼聪明好学,也曾经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真要是说起来的话,他还是孝康皇帝朱标的师弟,也确实有着极大的名声。

    方孝孺的名声大,主要也是因为在大儒宋濂的门生当中,方孝孺也是佼佼者。这一位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的读书人,也是很多人看好的下一任大儒,可以成为治学名家。

    而且说起来的话,方孝孺的品行也是不错的,安贫乐道的,也算是孝悌。

    只是他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可是过于理想化了。在应天府的这些年,方孝孺看似越发名声显赫,有些成为‘读书种子’的趋势,不过这也就是得了个名声。

    洪武皇帝虽然不重用方孝孺,但是也比较欣赏,觉得方孝孺品行好,值得继任之君委以重任。而英示皇帝登基之后,也只是让方孝孺教书育人,根本没有半点将方孝孺带入中枢之意。

    这一切也都是有目共睹的,自然也就会让一些人觉得怀才不遇,会有些心情沉郁。

    说不定私下里也有一些埋怨,或许也是想着要去做出一些事情吸引到皇帝陛下的注意。

    方孝孺和黄子澄,他们都算得上郁郁不得志的,他们也算得上是有着那么一些自誉为济世英才。大概也就是因为自视甚高,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现在的处境,也会有极大的不满。

    六部尚书灰头土脸的告退了,他们要去想些对策了。知道了一些事情的原委,他们也确实不需要妄自猜测了,他们可以认真的去应对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些事情,反而内心里更加不安。这一旦处置不好,那真的就是动摇了读书人的根基,那么他们这些个六部尚书,可以说就是要饱受士林唾骂,他们就要成为很多人眼里的一些千古罪人了。

    只可惜现在他们只有一天的时间,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最好的对策。一定要控制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千万不能将极个别人的行为,给延伸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身上。

    所以这个时候要是弃车保帅之类的,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这大概也是正确的做法。

    看着忧心忡忡的六部尚书离开,朱允煐哑然失笑。他一开始确实是很愤怒,不过这件事情也可以让他借题发挥,可以让他更好的去做一些事情了。

    这些其实也都是意外之喜,朱允煐也就是借题发挥而已。这件事情肯定是要控制住,朱允煐也确实没有打算一下子将读书人给打压的爬不起来,也没那个必要。

    就算朱允煐对于儒家没有太多的好感,可是他也必须要承认治理天下,也需要足够多的官员。

    这些事情朱允煐心知肚明,这些其实也是从老朱那里得到的经验。

    要知道当初老朱打天下的时候,一度可是不少读书人看不上。也就是刘伯温所代表的浙东文人的认可后,老朱才有着一票读书人的班底,建立了自己的文臣集团。

    在老朱统一南方的时候,也曾经发现没有大量合格的官员能治民。哪怕老朱挖空心思利诱、威逼全部的文人过来做官,但人数依旧不够用。

    这也是在鸡鸣山下建立国子监的原因之一,要引入一些人进入官员的体系,大明需要后备的官员体系。对于这些个读书人,该用的时候肯定还是要用的。

    不只是现在,哪怕是几百年后,依然会有非常多的读书人进入到政治体系。

    对于在早朝发生的事情,老朱其实也很快就知道了。虽然也有些皱眉,不过他现在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他相信他的宝贝孙儿肯定是能够处置好这些事情。

    现在还是教一教重孙,这是更加重要的事情,这也是老朱觉得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早就退位了,朝堂之上的事情也没什么好留恋的。

    “曾祖,爹总是说咱要一手拿书,一手持剑。”小小朱有些纳闷,说道,“咱仔细想着,那也是读书人该有的样子,咱是皇帝。”

    老朱就笑着解释着说道,“你爹的意思,那也是该尚武,是那些读书人都该尚武。手里有刀剑,别人才怕你。读书明理,方能知晓人心向背。要是你是普通人,能文能武那是最好不过。只是你是皇帝,那就不同。”

    小小朱更加迷糊了,他也知道不懂就问,“那咱爹还说那些作甚?咱又不是读书人?!”

    “你的意思你是皇帝,文人、武人,都该用。”老朱语重心长的说道,“重文,说不准就是出现两宋之弱。只用武人,难以治理江山,也易武夫乱国。用文人遏制武人,用武人限制文人。文人治国,武人安国。”

    看着小小朱似懂非懂的样子,老朱继续说道,“你爹从来都不信儒家,一家之言不可信。儒家也好、道家也罢,说是法家也成,只要能治理好江山就是。也千万莫要只用儒家,你想想看啊,朝堂之上都是孔夫子的门生,那些人想着的就是孔夫子的教诲。”

    似懂非懂的小小朱再次点了点头,只不过不代表他明白了。点头的意思,只是因为他觉得比较有道理,不过现在还是需要好好的消化、仔细的品一品。

    看到小小朱的样子,老朱笑了笑没有说话,就让孩子自己琢磨。孩子不懂了,再慢慢的教。

    不过有些话老朱没有说,那就是一旦有些人、有些事情太过老气,那显然也是不成的。

    该清理一番的时候还是要清理一番,只有汰除了一些跟不上趟的拖累,才能更好的继续向前走。

    大明朝不能停下,大明朝需要不断前行。

    读书人也好,武勋也罢,跟不上了就要给淘汰掉。帝王,就给狠辣、果决一些!

    朱允煐冷哼一声,说道,“你们且退下吧!好好的想一想明日早朝如何回朕,好好的掂量一下这件事情因何而起,又为何到了今天这地步!”

    茹瑺他们还能说些什么啊,现在一个个的多少有点六神无主了,现在心里都是一团乱麻的。还是赶紧想想对策吧,还是想一想如何将这件事情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

    朱允煐表情冷酷,说道,“看看,咱大明还真的都是忧国忧民之辈。朝廷控制盐铁,那是与民争利。朝廷科举取士,那是有辱斯文?也是,每次入考场,咱大明的这些良心们就该接受胥吏刁难,要去了衣衫检查有无夹带。”

    六部尚书齐齐低首,这一个个的也都是胆战心惊,一个个的看起来也都有些底气不足。

    这确实是国子监惹出来的麻烦,可是谁让他们是六部尚书呢,他们就是文官的表率。

    朱允煐继续说道,“早些年惩治贪官污吏,这就是大明苛待读书人。废了丞相,那就是咱大明天子都是独夫。没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咱大明就尽失民心,国祚已衰!”

    朱允煐气急而笑,说道,“好呀,朕这个残暴而昏聩之君,未能重用饱学之士,以至于经天纬地之才沉沦至此,实乃大明之憾事!”

    茹瑺都想哭了,因为不只是皇帝暴怒,也是因为他在一些人看来也就是奸逆、幸进。看起来有些人也确实非常的不乐意,是真的非常不看好大明朝如今的官场生态。

    可是现在倒好,国子监祭酒在监内妄议国政,居然还有很多的学子跟着符合。

    国子监本来该是勤学的地方,要知道在洪武皇帝初期,国子监的学子们学业压力很大,他们需要面临无休止的考试,需要不断的考核。体罚之类的是家常便饭,有些学生因为压力过大选择轻生,这也不是一件两件。

    很多的官员都知道这些事情,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国子监就应该是这样,这里的学子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就应该为了下场考试而准备,就应该为了随时可能入仕而努力。

    现在闹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想要说完全没有责任,那也是不太现实的。不过也算是有着一些好消息,比如说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

    当然礼部尚书除外,现在肯定是冷汗直流,国子监惹出来的麻烦,会比想象中的更大。而且真的要说起来的话,这也算得上是礼部约束不严,这个责任也是跑不掉的。

    这哪里还是国子监啊?这简直就是一场诗会,这简直就是让朝廷的颜面付之一炬。

    如果只是在玄武湖泛舟,这样的事情可以称为雅事。但是如果是在国子监,那些人就是极其不合身份了,那也就算得上一些官员玩忽职守了。

    在元朝的时候,大部分的汉人很难成为高官,元朝的官员升迁体系,也确实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洪武皇帝之所以建造国子监,也确实就是因为需要有着更多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大明朝也确实需要他们的官员体系。

    科举制度确实是无比重要的,这就是文官系统最重要的倚仗。而国子监,就代表着科举制度最为精英的一票学子。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人是去教书育人的,是去和学子们对谈学问。

    如果去的人是一些什么山野遗客,如果那些人只是在夸夸其谈、物业浓墨,那些人就是极大的问题了。要是再严重一点,出现一些有悖于朝廷古词的言论,那很有可能就是杀头的罪过,很多人就没办法安稳度日了。

    而现在倒好,国子监祭酒广邀好友名流,里头虽然也有一些博学之士,但是也不缺少一些僧道,不缺少一些所谓的才子佳人,或者一些风流名士。

    可是现在倒好,国子监居然变成了鸿儒高谈阔论之所,应该教书育人的地方,居然涌入了很多的清谈之人。

    大家都会欢迎饱学之士去国子监任教,也欢迎一些有学识的人去切磋学业。

    六部尚书现在没办法淡定了,因为奏折里的那些事情,显然就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大明的最高学府,虽然也会有着一些关系户,但是谁都知道国子监里的学子就是大明朝的精英。也可以说,那你就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是文官集团源源不断造血的来源。

阅读皇明皇太孙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www.umiwx.org)



随机推荐:打脸是门技术活炼明大秦之万代帝王都市之最强仙道重生之追爱少女火影之超级副本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